來源:
摘自新醫藥週刊NO.2445期
【美國耶魯大學醫學院鄭永齊教授】
中華醫學會於6/24在台北國際會議中心舉辦「癌症中西醫整合療法策略研討會」中,耶魯大學藥理學家鄭永齊教授就「為何與如何進行中藥的全球化」議題表示,癌症的治療多半都是針對癌細胞,而現代趨勢不止要考慮癌細胞,也要考慮其他的免疫系統等較為全觀性的想法,原因就是要治病,而不是治癌。
現今西方醫學在腫瘤治療方向,多數是單靶點,亦即所謂「標靶療法」。中醫藥講究君臣佐使,換言之即有多種化學成份,亦即是多標靶,可從多方面針對疾病,這是西方醫學所缺少的。整體來講,中醫和西方醫學差異在於中醫屬於整體醫學,而不是分子醫學;其次,它是多靶點,它的有效成份對不同的靶點作用不一樣,用在一起常常有相互加成的功效。鄭永齊說,中藥的很多方劑其本身往往是治療多種病症的,如有些方劑可能一方面能夠治療腹瀉,同時另一方面也能夠治療嘔吐,而西方的藥物就不可能具有這種情況。
在中國傳統上黃芩湯用於治療腸胃疾病,現今研究顯示,黃芩湯在治療癌症病患化療副作用亦有顯著的療效。鄭永齊表示,他們取自「黃芩湯」命名為PHY906的專利複方藥,遵循古方研製,並由順天堂藥廠提供,PHY906臨床試驗顯示能夠對抗許多化療藥物造成的嚴重腹瀉,,還增強了化療療效,受損腸細胞比在單獨化療條件下更快地得到修復。
他說,中醫和西醫各有所長,把中醫介紹給全世界,可以相互補充。中藥製劑的出路在於藥物投產之前首先要證明他的科學性,有效性及一致性,用嚴謹的實驗證明自己的東西是真的有用,只有這樣,好的東西才可能得到創新。那時,中醫藥將變得舉足輕重,而不是現代所謂的替代療法。 |
來源:2012/5/10
【學士後中醫學系 林瑋德 副教授撰文】
兩棲類的青蛙與蟾蜍,在中藥上的用途頗多,根據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中記載藥用的兩棲類就已經有9種;到目前為止,在中國大陸至少有32種兩棲類被當作藥材使用。使用的部位包括:皮及分泌物、去除內臟之外表部分、部分內臟(膽、肝、腦、輸卵管等);製備方式則以乾燥為主,部分方劑亦使用鮮體。在藥材上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蟾蜍表皮分泌物-蟾酥了。其主要取自耳後腺及皮膚腺的白色漿液,具有強心跟利尿作用,可以消除水腫。亦可將內臟去除曬乾做成乾蟾,其藥效作用類似蟾酥,但含量較低。蟾蜍蛻下來的皮-蟾衣,據《現代實用中醫》的記載其能破結、行水,並對糖尿病、癲癇、帕金森氏症、肝炎、腹水等有療效。另外,《中藥誌》中亦記錄了取自中國林蛙(Rana
chensinensis)雌蛙的乾燥輸卵管及體內脂肪所製成之蛤蟆油(Oviductus
Ranae,雪蛤膏),具有補腎益精、養陰潤肺的功效。其他利用蟾蜍或青蛙的藥效還包括:清熱解毒、利水、消種、解毒、止咳、止血等功效。
兩棲類的棲地主要是潮濕環境,在高溫多雨的季節時特別適合微生物生長,研究人員在觀察這樣的棲息環境後推論,兩棲類除了依靠免疫系統外,
應該還有其它機制可以幫助其對抗外在惡劣環境。在最近的一些研究指出,兩棲類動物的皮膚可以分泌出許多物質,其中一類為寡胜(月太)(oligo-peptides),部分寡胜(月太)並具有開發成新藥的潛力。從結構上分析,這些寡胜太鏈會形成alpha-螺旋並形成兩性界面構造(amphipathic
alpha-helix),它們殺菌的能力不需要借助細胞表面的特定接收器或是結合細胞內特定蛋白,而是利用兩性界面構造之物理特性直接貫穿並破壞細胞膜達到殺菌效果。這種特性使得細菌要產生抗藥性的機會變得很低,但是這個特性也可能造成人類細胞的損壞,因此這類研究同時也會驗證其對紅血球細胞的破壞程度。目前研究較多的就以非洲大蟾蜍屬的多種蛙類為主,其表皮分泌物富含具有抗菌能力之寡胜太,例如:從剛果矮爪蛙[Hymenochirus
boettgeri (Tornier,
1896)]可以分離出hymenochirin-1B-4B,對一般常見感染菌之最低抑菌濃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範圍介於10-40uM,溶血濃度則在160到>300uM。對於臨床上抗藥性極強的格蘭氏陰性菌Acinetobacter
sp,從蛙皮分離出的[D4K]B2RP及[E4K]alyteserin-1c也具有相當的殺菌效果,其MIC與傳統抗生素之範圍相當。
除了殺菌效果外,這些來自蛙類表皮的寡胜(月太)鏈在研究實驗中也顯現出具有抗發炎的效果。一般痤瘡形成的原因主要是毛囊皮脂腺遭到細菌感染(Propionibacterium
acnes)及cytokine參與之發炎反應。因此治療一般痤瘡的方法就包括殺菌及抑制發炎反應。同樣源自蛙皮的寡胜(月太)鏈,包括:[D4k]ascaphin-8,
[G4K]XT-7, [T5k]temporin-DRa, brevinin-2GU, 及 B2RP-Era皆對P.
acnes俱有很好的殺菌能力;[D4k]ascaphin-8在抑制人類單核白血球細胞產生TNF-gamma及INF-gamma
(發炎反應)有顯著效果;而[T5k]temporin-DRa
則對促進單核白血球細胞分泌抑制發炎反應因子TGF-beta,IL-4,及IL-10俱有顯著的促進效果。
另外一項有趣的研究則顯示,分離自越南青蛙(Hoplobatrachus
rugulosus)的環狀寡胜(月太)鏈tigerinin-1R,在細胞實驗中可以促進胰臟beta細胞株分泌胰島素;而在小鼠動物實驗中,當小鼠餵食高脂肪飲食並添加tigerinin-1R,可以促進胰島素上升並改善葡萄糖耐受性。
近年來寡胜(月太)的研究與應用相當熱門,由於它的自然特性,讓一般人對它要比所謂的化學藥品具有更高的接受度,因此從醫療、保健食品到美容用品都可以看到它的蹤跡。從上述的研究中可以看出,中醫藥將青蛙或蟾蜍等做為藥物使用,確實可以從西醫的藥理學研究中找到一些合理的解釋。但是也就如同這些研究所顯現的,一但將某個成分單離出來,它的功能就會受到限制甚或顯現負面效果,有可能影響未來實際應用的可能性。但是在中醫則是以一個整體為單位加以使用,因此這些成份之間有什麼比例關係、是否有其它成分因素在影響、還有這些寡胜(月太)的穩定性等,都是值得繼續探討的課題。
參考文獻
ConlonJM, SonnevendA. Clinical applications of amphibian
antimicrobial peptides. J Med Sci 2011; 4:62–72.
Mechkarska M, Prajeep M, Coquet L, Leprince J, Jouenne
T, Vaudry H, King JD, Conlon JM. The hymenochirins: A
family of host-defense peptides from the Congo dwarf
clawed frog Hymenochirus boettgeri (Pipidae). Peptides.
2012 Apr 3. [Epub]
Conlon JM, Sonnevend A, Pál T, Vila-Farrés X. Efficacy
of six frog skin-derived antimicrobial peptides against
colistin-resistant strains of the Acinetobacter
baumannii group. Int J Antimicrob Agents. 2012;
39:317-20.
Popovic S, Urbán E, Lukic M, Conlon JM. Peptides with
antimicrobial and anti-inflammatory activities that have
therapeutic potential for treatment of acne vulgaris.
Peptides. 2012; 34:275-82.
Ojo OO, Abdel-Wahab YH, Flatt PR, Mechkarska M, Conlon
JM. Tigerinin-1R: a potent, non-toxic insulin-releasing
peptide isolated from the skin of the Asian frog,
Hoplobatrachus rugulosus. Diabetes Obes Metab.
2011;13:1114-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