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簡稱《內經》,為將黃帝與岐伯間的問答記載下來的醫書,其年代次於漢馬王堆醫書,相傳成書於戰國至三國時代,總結了以往醫藥經驗的基礎彙編而成,是我國現存最早俱有完備醫學理論體系的彙編醫籍。內容主要分為<素問>與<靈樞>兩大部分,對解剖、生理、病理、診斷、治療、預防各方面都有論述,以「整體觀」立論,十分重視對臟腑經絡的研究。兩千年來,雖歷代醫療不斷的進步,然而內經的醫學理論仍繼續有效的指導傳統醫學的發展。內經隨著中國醫學,在隋唐以後傳韓國、日本、越南,並指導東方醫學 近兩千年。然晚清以後,藉助於數學、物理、化學而快速進步的西方醫學東傳,衝擊著閎觀的傳統中醫。因此,包括內經的中醫學理論及臨床實驗,急待以現代統計學及微觀的科技,給予印證、整編及開發,以求傳統醫學能在此新時代中蛻變與發展。
*本館館藏*
■黃帝內經的不同註釋版本
《黃帝內經》、《難經》、《傷寒論》以及《金匱要略》在中醫的地位,就像是聖經在基督教的地位一樣。
■內經演進系統圖
「內經演進系統圖」實為道家的納氣運行的方法,圖中包含了一個人的神與形,頭部、脊柱、軀幹,中間的紅球代表了中醫的心,但並不是西醫裡的心臟,在中醫,心主神明,統率各個臟器,共同完成各種複雜的生理活動。
■素問識
日本丹波(多紀)元簡著「素問識」為本館所藏《內經》中,極具特色者。
《黃帝內經》隨著中國醫學,在隋唐東傳韓、日,影響東方醫學千餘年。日本江戶時期,寬政三年(公元1791年)官設醫學館,多紀家世代擔任館長。多紀元簡為漢方考證派大學者,精研內經,著有《素問識》、《靈樞識》等書。「素問識」八卷,於天保八年(公元1837年)丁酉冬刻成木版,該版木傳往中國,並在中國印行。
本館由北京琉璃廠古書肆購得《素問識》全八卷珍藏。